第十八届亚运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运动员们屡屡挑战生理极限创造新的世界纪录的那一刻,人们无不为之欢欣鼓舞。然而,我们看到的是他们辉煌光鲜的一面,辉煌的背后,是数不尽的汗水和运动伤病困扰——3次骨折、两条韧带断裂,中国男篮队员赵继伟错过亚运会;中国体操女将黎琪在进行场馆适应性训练中,膝盖内侧韧带受伤,最后时刻伤别亚运;韩国武术选手徐熙珠在热身时膝盖受伤,不得不退出雅加达亚运会女子套路剑术比赛,泪洒赛场。
运动伤病绝不仅是运动员的“特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健康意识的觉醒,加上我国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加入到运动当中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缺乏运动医学方面的常识,在运动中受伤的人也越来越多。即使平时不怎么运动的人群,也无法避免慢性劳损造成的运动伤病。
“运动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促进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可能出现伤病。运动需要科学、合理、量体裁衣地进行。”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主任委员敖英芳教授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运动伤病,也可能出现运动意外伤害。
运动伤病,是指因不当的运动、过度运动、或是不适应自己身体特点的运动引起的伤病。这些伤病可能影响人体的健康、运动功能、生活质量。意外伤害,则是指在运动过程中突然出现防不胜防的状况,造成组织结构断裂等硬性损伤。比如运动当中交叉韧带断裂、骨折、跟腱断裂、肩袖断裂,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来解决。“比如,滑雪运动中出现的踝关节扭伤,韧带、骨头断裂,就是属于意外伤害。运动员在超极限运动时出现的伤害,也属于意外伤害。运动的强度需要看个人的承受能力,运动健身不能超越个人生理极限。”敖英芳教授说。
目前,大众对运动在认识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不懂得科学的运动方法,觉得玩一玩很简单。第二是出现运动伤病后,不认识这是种疾病,不了解合理的求医治疗过程。“在运动伤病中,不仅是骨头的问题,运动系统中软组织的损伤问题也很关键。有些患者不重视软组织损伤,等到出现了并发症、继发损害才来治疗。这样会对今后的治疗有影响。”敖教授说。
运动健身和竞技体育运动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参加竞技体育的运动员要争取好的比赛成绩,要争冠军,明知道对自己身体有意外伤害可能也要去拼搏。竞技体育当中的运动员就像战士一样,要想争第一,即必须是勇士,很可能会有“牺牲”(出现损伤,退出赛场)。比如滑雪、体操等项目,运动员明知道有风险,但就是喜欢这个事业,愿意向生理与技术动作极限挑战。“老百姓就不同了,运动是为了健身强体,尽量避免出现伤害”。但有些意外损伤防不胜防,比如滑雪中控制不了身体,接触性运动例如踢足球对撞等造成扭伤、摔伤、关节损伤等伤病。
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哪些需要自我防护?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敖英芳教授以马拉松运动为例,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进行了讲解。在完成马拉松赛程的过程当中,会出现很多运动生理和运动内科的问题。比如心脏的代偿性问题、呼吸功能的问题、跑步过程中的水电解质平衡和体液循环的问题、突然晕厥问题、中暑问题等。跑马拉松中会出现猝死的情况,多数就是有心脏的问题。一旦出现问题,现找医生已经来不及了。因此,马拉松运动员和爱好者需要事先了解这项运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平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的训练,参赛时进行有效的防护可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再比如,爬山运动是许多老年人喜欢的运动,尤其是一到九九重阳节,好多老人都去爬山。但这对髌骨关节造成的影响很大。哪些人适合哪些人不适合,特别是爬相对高的山时,要有相对的界定和界限。
在健身房中的训练到底是不是科学的呢?敖教授说,这要看教练有没有健康运动处方做指导。
“大众普遍以为只要运动就能健身,其实不然。合理、科学的运动,适合自己身体的运动才能起到健身的作用。这些需要进行宣传、教育。要找到适合每个人运动的方式方法与运动量,然后循序渐进。这就要在运动医学医生和有资质的健身教练给予的运动处方指导下进行健身运动,同时还要防备运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敖英芳教授说。
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伤病的时候,要合理就医。哪些可以进行保守治疗,哪些需要手术治疗,哪些伤病或手术后要进行康复治疗,大众并不了解,这就需要在就医方面对大众进行科普宣传,让他们在就医治疗时少走弯路。同时也需要培养专科化的医师去做这些事情。“防病、治病、康复需要很好的宣传教育”。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好,大众更重视运动、健康。“国外的百姓非常珍视运动。他们伤病后经治疗还要重返运动,比如爬山、滑雪,不然就觉得生活没意思。”敖英芳教授说。
敖教授告诉记者,我国患者的特点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其实,很多运动员受伤后经过专业治疗仍能重返赛场。该研究所治疗了上千名国家优秀运动员,使其能够重返赛场。其中,上百名运动员重返赛场后,还能再拿冠军,有的还能蝉联两三届奥运冠军。“这是对运动医学治疗水平的见证”。
“我们老百姓可能和国外人的观念不一样。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也能够改变其观念。治疗伤病就是要更好地恢复功能、重返工作岗位,恢复劳动生产力,也要恢复锻炼与运动。”据敖英芳教授介绍,目前来研究所治疗的病人多是年轻人。“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也有,但是他们对运动功能恢复的需求与学生、青壮年不一样”。
有的运动伤病尽管看起来很小,但对运动功能的影响很大。随着因运动而受伤的人群增多,促进了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康复机构。据敖英芳教授介绍,目前国际上很多康复机构都是专业化的,我国今后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应该制定行业标准和合理的收费标准。
医体结合或体医结合是一个很“时髦”的话题。“医疗、体育怎样很好地结合,是我们今后要思考的课题。二者是两个学科专业,不能完全替代,但又交叉存在。我们治疗的是病人群体,但是在治疗同时,要对那些没有伤病的人进行伤病预防指导。”敖英芳教授说,教练只能是进行体能训练,如怎样增加肌肉、塑造形体、增加力量等,但他对可能出现的心脏呼吸功能和关节结构性的损伤不了解,出现问题后也不太清楚该怎么办。“我们面临很多这样的病人,比如练瑜伽、练杠铃的,练舞蹈的,有的甚至练得腿骨断了的(前几天我门诊就遇到了一位这样的患者),等到出现问题才来找医生已经晚了”。
人不运动不行,运动过度了也可能出现问题。敖教授再次强调,运动是把双刃剑,合理、科学的运动有助于健康,否则会出现伤害。怎么样去很好地把握这个度,对老百姓来说就很重要。但有时候这个度确实不好把握,因为存在个体差异问题。普通人如此,运动员如此,对于医生的判断来说也是如此。就像在走钢丝的过程当中,要把握与保持平衡,身体到底往哪边偏斜,要有正确判断,要有很好的临床实践指导。
“我们现在用为运动员服务的优良技术水平和良好的服务,使老百姓更为受益,在百姓中口碑很好。看到老百姓对我们工作的认可,我感到很欣慰。我认为这也是对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认可。能够更好地为百姓服务,是我们医疗服务的又一宗旨。”敖英芳教授说。
第十八届亚运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运动员们屡屡挑战生理极限创造新的世界纪录的那一刻,人们无不为之欢欣鼓舞。然而,我们看到的是他们辉煌光鲜的一面,辉煌的背后,是数不尽的汗水和运动伤病困扰——3次骨折、两条韧带断裂,中国男篮队员赵继伟错过亚运会;中国体操女将黎琪在进行场馆适应性训练中,膝盖内侧韧带受伤,最后时刻伤别亚运;韩国武术选手徐熙珠在热身时膝盖受伤,不得不退出雅加达亚运会女子套路剑术比赛,泪洒赛场。
运动伤病绝不仅是运动员的“特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健康意识的觉醒,加上我国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加入到运动当中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缺乏运动医学方面的常识,在运动中受伤的人也越来越多。即使平时不怎么运动的人群,也无法避免慢性劳损造成的运动伤病。
“运动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促进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可能出现伤病。运动需要科学、合理、量体裁衣地进行。”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主任委员敖英芳教授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运动伤病,也可能出现运动意外伤害。
运动伤病,贝搏体育网址是指因不当的运动、过度运动、或是不适应自己身体特点的运动引起的伤病。这些伤病可能影响人体的健康、运动功能、生活质量。意外伤害,则是指在运动过程中突然出现防不胜防的状况,造成组织结构断裂等硬性损伤。比如运动当中交叉韧带断裂、骨折、跟腱断裂、肩袖断裂,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来解决。“比如,滑雪运动中出现的踝关节扭伤,韧带、骨头断裂,就是属于意外伤害。运动员在超极限运动时出现的伤害,也属于意外伤害。运动的强度需要看个人的承受能力,运动健身不能超越个人生理极限。”敖英芳教授说。
目前,大众对运动在认识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不懂得科学的运动方法,觉得玩一玩很简单。第二是出现运动伤病后,不认识这是种疾病,不了解合理的求医治疗过程。“在运动伤病中,不仅是骨头的问题,运动系统中软组织的损伤问题也很关键。有些患者不重视软组织损伤,等到出现了并发症、继发损害才来治疗。这样会对今后的治疗有影响。”敖教授说。
运动健身和竞技体育运动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参加竞技体育的运动员要争取好的比赛成绩,要争冠军,明知道对自己身体有意外伤害可能也要去拼搏。竞技体育当中的运动员就像战士一样,要想争第一,即必须是勇士,很可能会有“牺牲”(出现损伤,退出赛场)。比如滑雪、体操等项目,运动员明知道有风险,但就是喜欢这个事业,愿意向生理与技术动作极限挑战。“老百姓就不同了,运动是为了健身强体,尽量避免出现伤害”。但有些意外损伤防不胜防,比如滑雪中控制不了身体,接触性运动例如踢足球对撞等造成扭伤、摔伤、关节损伤等伤病。
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哪些需要自我防护?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敖英芳教授以马拉松运动为例,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进行了讲解。在完成马拉松赛程的过程当中,会出现很多运动生理和运动内科的问题。比如心脏的代偿性问题、呼吸功能的问题、跑步过程中的水电解质平衡和体液循环的问题、突然晕厥问题、中暑问题等。跑马拉松中会出现猝死的情况,多数就是有心脏的问题。一旦出现问题,现找医生已经来不及了。因此,马拉松运动员和爱好者需要事先了解这项运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平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的训练,参赛时进行有效的防护可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再比如,爬山运动是许多老年人喜欢的运动,尤其是一到九九重阳节,好多老人都去爬山。但这对髌骨关节造成的影响很大。哪些人适合哪些人不适合,特别是爬相对高的山时,要有相对的界定和界限。
在健身房中的训练到底是不是科学的呢?敖教授说,这要看教练有没有健康运动处方做指导。
“大众普遍以为只要运动就能健身,其实不然。合理、科学的运动,适合自己身体的运动才能起到健身的作用。这些需要进行宣传、教育。要找到适合每个人运动的方式方法与运动量,然后循序渐进。这就要在运动医学医生和有资质的健身教练给予的运动处方指导下进行健身运动,同时还要防备运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敖英芳教授说。
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伤病的时候,要合理就医。哪些可以进行保守治疗,哪些需要手术治疗,哪些伤病或手术后要进行康复治疗,大众并不了解,这就需要在就医方面对大众进行科普宣传,让他们在就医治疗时少走弯路。同时也需要培养专科化的医师去做这些事情。“防病、治病、康复需要很好的宣传教育”。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好,大众更重视运动、健康。“国外的百姓非常珍视运动。他们伤病后经治疗还要重返运动,比如爬山、滑雪,不然就觉得生活没意思。”敖英芳教授说。
敖教授告诉记者,我国患者的特点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其实,很多运动员受伤后经过专业治疗仍能重返赛场。该研究所治疗了上千名国家优秀运动员,使其能够重返赛场。其中,上百名运动员重返赛场后,还能再拿冠军,有的还能蝉联两三届奥运冠军。“这是对运动医学治疗水平的见证”。
“我们老百姓可能和国外人的观念不一样。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也能够改变其观念。治疗伤病就是要更好地恢复功能、重返工作岗位,恢复劳动生产力,也要恢复锻炼与运动。”据敖英芳教授介绍,目前来研究所治疗的病人多是年轻人。“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也有,但是他们对运动功能恢复的需求与学生、青壮年不一样”。
有的运动伤病尽管看起来很小,但对运动功能的影响很大。随着因运动而受伤的人群增多,促进了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康复机构。据敖英芳教授介绍,目前国际上很多康复机构都是专业化的,我国今后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应该制定行业标准和合理的收费标准。
医体结合或体医结合是一个很“时髦”的话题。“医疗、体育怎样很好地结合,是我们今后要思考的课题。二者是两个学科专业,不能完全替代,但又交叉存在。我们治疗的是病人群体,但是在治疗同时,要对那些没有伤病的人进行伤病预防指导。”敖英芳教授说,教练只能是进行体能训练,如怎样增加肌肉、塑造形体、增加力量等,但他对可能出现的心脏呼吸功能和关节结构性的损伤不了解,出现问题后也不太清楚该怎么办。“我们面临很多这样的病人,比如练瑜伽、练杠铃的,练舞蹈的,有的甚至练得腿骨断了的(前几天我门诊就遇到了一位这样的患者),等到出现问题才来找医生已经晚了”。
人不运动不行,运动过度了也可能出现问题。敖教授再次强调,运动是把双刃剑,合理、科学的运动有助于健康,否则会出现伤害。怎么样去很好地把握这个度,对老百姓来说就很重要。但有时候这个度确实不好把握,因为存在个体差异问题。普通人如此,运动员如此,对于医生的判断来说也是如此。就像在走钢丝的过程当中,要把握与保持平衡,身体到底往哪边偏斜,要有正确判断,要有很好的临床实践指导。
“我们现在用为运动员服务的优良技术水平和良好的服务,使老百姓更为受益,在百姓中口碑很好。看到老百姓对我们工作的认可,我感到很欣慰。我认为这也是对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认可。能够更好地为百姓服务,是我们医疗服务的又一宗旨。”敖英芳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