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进行体育消费的热情不断高涨,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走入百姓生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群众身边的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如何让场地设施和赛事活动离群众更近?如何发挥新技术在推动全民健身领域的效能?如何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邀请他们结合调研履职经历,建言献策。
广场舞爱好者与篮球少年争夺场地,社区健身器材老化、功能滞后,商业健身房收费较多、运营不稳定……健身去哪儿?这是推进全民健身绕不开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破解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多措并举增加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贝搏体育APP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84.1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42.3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平方米。
“但当前,群众身边健身场地数量不足、空间不够、可及性差的问题依然突出,全民健身项目化、常态化、生活化开展不足。”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奥林匹克高等研究院院长鲍明晓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勇在调研中也发现,有些城市打造的市场化运营的体育运动场馆包含较多中高端专业设施,无形中提高了健身消费的门槛。
“建议全国城乡社区多打造群众身边的运动健身中心,明确建设标准和运营管理规范。同时,严控高投入的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并将这部分资金转为支持社区体育中心建设。”鲍明晓说。
如何打造群众身边的健身场所?在江苏南京栖霞区尧化街道尧新社区,一个由闲置的农贸市场改建成的百姓健身房,受到居民点赞。
健身房内,器材区、乒乓球区、疗养区、休息区,几个功能区划分得井然有序;跑步机、划船机、杠铃一应俱全。每天下午4点以后,尧新社区的百姓健身房就进入了“火热时段”,一直到晚上10点都人流不断。
“以前,我总是去健身房花钱办健身卡,但往往最后去不了几次;近两年,社区提供的健身资源真的很好——从健身指导到养生课堂,再到文体活动,既省钱又方便,还有趣。”尧新社区居民王女士说。
尧新社区的实践并非个例。很多地方都在结合城市更新行动规划,构建群众身边的多层次多样化健身圈。河边绿化带、桥下空地、闲置地库,这些在城市中随处可见的“边角空地”,也能变为满足居动需求的“金角银边”。
“可通过改建老旧厂房等方式打造体育健身综合体,形成公益类免费、普惠类低收费与商业化设施有机组合、分层消费的体育生态圈。同时以运动项目为核心布局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新建的健身设施要与存量设施有所区分,满足不同群体的运动需求。”张勇建议。
目前,体育健身与科技融合发展成为一种趋势,科技带来的各式各样新场景、新形式让健身深度融入大众生活。
在深圳,室外智能健身器材覆盖各大公园、社区、产业园区和大学校园,市民用手机扫描器械上的二维码就可以进行体质测试,建立个人运动健康档案和专属运动计划,激发了人们参与健身运动的热情。
在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吴以环看来,科技赋能全民健身目前有两个短板,一个是存在数字鸿沟,部分智能健身设施的设计未充分考虑到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存在操作复杂、界面字体小、缺乏语音引导等问题;另一个是硬件投放与服务供给失衡,部分地区过度追求“智能设备覆盖率”,却忽视相关的配套服务与科学指导。
吴以环建议,一方面鼓励产品设计人员在智能健身设备中嵌入语音交互系统,增设大字体屏幕、一键求助按钮,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智能设施使用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号召退役运动员、体育院校毕业生、健康管理师等人士利用闲暇时间,在健身场所从事志愿服务,提供科学指导、咨询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射击射箭运动中心主任陶璐娜认为,数字科技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有效拓展了传统健身所不具有的场景化体验,给群众带来了全新的沉浸式健身体验。“建议尽快制定虚拟运动设备安全标准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出台政策鼓励体育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参与开发适配全民健身场景的虚拟运动设备,推动运动场景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陶璐娜说。
“跟着赛事去旅行”眼下正成为热门休闲方式,其魅力在于将体育赛事的激情与旅游的惬意相结合。比如马拉松赛事中,“一人跑步、多人消费、全家旅游”成为新特点。一些全国政协委员表示,巧妙融合文化、体育与旅游资源,不仅能够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有效提升大众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
全国政协常委、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张光奇认为,要立足区域特色,深挖红色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特色资源,打造单项的群众性体育运动项目核心IP品牌,提升差异化竞争力。“同时,也要主动适应现代人群消费趋势,在回归体育本质、尊重体育精神基础上,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将文旅融合打造成群众性体育运动发展的新动力。”张光奇说。
“我国山地户外资源丰富,应积极培育户外运动、智能体育等体育产业,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王勇峰建议,持续完善户外运动场地设施的空间布局,加强户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资金支持,打造户外运动场地设施的示范工程,推动山地户外运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户外健身运动新需求。
人民的幸福生活,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健康。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是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今年1月6日至8日,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调研组赴天津开展调研,与相关专业人士深入交流探讨,共谋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好办法和“金点子”。
在天津体育学院数字化体能实验中心,“运动处方”吸引了委员们的注意。“只需要在仪器上蹦一蹦,就能实时得到各项体能数据,专业体能训练指导员根据数据制定出‘运动处方’,包括运动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等。”天津体育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入,很多人都想知道哪种运动方式适合自己的身体。”鲍明晓说,“‘运动处方’的高效执行还需要与专业医疗机构建立合作,让专业医生开具专业性的‘处方’,增强‘处方’的可信度,体育健身机构提供专业健身运动服务,让‘运动处方’成为真正‘健康处方’。”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厉彦虎建议,建立以综合性医院运动干预中心为核心、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触角的分级诊疗模式,制定运动干预学科建设标准和从业标准,建立运动干预从科研到应用的正向激励机制,强化运动促进健康的科普宣传,营造科学健身文化氛围。